小虾米资讯
AD1桂平:一块石碑的背后(行政违法+研讨舞弊+学术造假)
2025-09-22 18:25:58 / 我要吐槽上面我们提到了“第八批广西区文保”的两次“公示”。其中,最后一次公示期间,桂平市各大社会团体纷纷联名盖章致函,提出质疑、异议,并以充分论证依据反对贵港港北区以“桂林郡治遗址”的名义进行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反对意见》于2024年9月19日寄出,9月月20日寄达/签收。桂平市社会各界并非反对历史文物保护本身,而是反对——在论证不充分,且具有巨大争议的前提下违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规定的历史文物保护命名政策。桂平市各界的质疑与反对是有理有据,详见《布山县治考》、《贵港郡治说之非》以及《桂林郡设置始末考辨》等专家学者公开发表论文。面对学术界以及桂平各界社会团体的强烈质疑与反对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没有作出任何回复。公示期限过后,2025年元月,以桂政发〔2025〕1号文件公布《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单(135处)》,从此贵城遗址摇身一变成“桂林郡治遗址”。从此,“公示”程序形式新标杆在八桂大地迎风飘扬,刷新了行政法治之典范。“公示”期间,面对社会学术团体组织的质疑,不予任何回复是一种行政法治革新,毕竟在某种神秘力量号召之下,“公示”不过是走走过场,唯有搁置一切争议,独树一帜才是执政改革之先锋。面对这样的行政法治革新,网友纷纷致电12345投诉热线发表看法。但广西文旅厅作出相应的「答复内容」却声称“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均未收到对“桂林郡治遗址”名称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说法广大网友并不认可,明明《反对意见》于9月19日寄出,次日送达,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矢口否认,声称“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均未收到对“桂林郡治遗址”名称的意见和建议”。实在耐人寻味!象州群众韦先生,也是“桂林郡治遗址”的质疑者之一。第八批“广西区文保”名单公布之后,他就通过“广西12345热线”反映该遗址名称不当的问题,要求广西文旅厅给出合理答复并进行相应整改。然而随后给他打电话作出答复的,却是一名自称为贵港市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莫姓女士。韦先生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广西文旅厅核定的‘广西区文保’名单出了问题,广西文旅厅自己不出面作答,却把问题转给贵港市文旅局来处理,“上级单位由下级说了算”。当然,革新就有热议,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了。历史上的桂林郡,不仅行政等级、辖区范围屡有更易,其郡治也经历了多次迁移,广西桂平,柳州、象州,好几个地方都曾经是桂林郡治之所在。没想到“桂林郡”都消失2000年后,如今还被搬迁到了贵港港北区。此图根据广西桂平市政府、贵港市政府、柳州市政府、象州县政府、玉林市政府、桂林市政府等相关官方网站的“历史沿革”资料绘制而成。
早在2019年11月13日,广西文旅厅曾经联合贵港市政府,共同举办“岭南首郡——桂林郡考古成果研究和遗址保护研讨会”。不惜重金打造,“持续扩大遗址影响力”,写进了“桂文旅复字67号文”中。广西文旅厅作为秦桂林郡治学术争议的“裁判员”,与学术争议的利害关系人贵港市联手,并以“桂林郡”为名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存在着“预先定调”和“走过场”的嫌疑。此次研讨会会期仅仅一天时间,只安排专家、学者们考察了贵港市的考古遗址,对于涉及秦桂林郡治学术争论的其他市县,却连看都没去看一眼——广西文旅厅以研讨会主办方的姿态出现,实际上却是专为某地“量身定制”了一场“镀金会”。2025年6月,据网友爆料,贵港市投入200万人民币举办《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反观桂平、象州、柳州,别说200万预算,这么多年来,能有20万预算就不错了。倘若这些城市也有几百万预算,“桂林郡治”之政绩想必也是斐然。网友爆料贵港这一研讨会经费200万是否属实,就笔者从网上公开的官方报道来看,目前并未得到完全证实,但广西师范大学校网已经曝出其中一个合作项目就不低于90万了。截图源于选自广西师范大学校网《我校与贵港市博物馆签约合作开展“桂林郡探源与历史地理研究”项目》对于桂林郡治的相关学术观点,目前仍存巨大争议与分歧,广西文旅厅也并未回避。2024 年 4 月,《南方周末》曾发表题为《“桂林郡治遗址” 牵动广西三城,秦代治所引争议?》的报道。据该报道作者王华震透露,采访期间,广西文旅厅文物处一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坦言,秦桂林郡治所在地的问题 “确实仍有争议”;此外,该厅一位曾担任贵港市贵城街道古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的工作人员也承认,此次考古发掘并未找到能佐证的 “铁证”。不仅如此,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还检索到广西文旅厅《关于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 20230388 号提案的答复(桂文旅复字〔2023〕67 号)》,文件中既明确提及 “目前学术界对桂林郡遗址所在地仍存在争议”,却又提到 “我厅将会同贵港市人民政府,系统性推进桂林郡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既然争议未决,广西文旅厅对秦桂林郡治 “贵港说” 却表现出明显倾向。这就好比“竞技场上,裁判员对某个参赛选手给予特殊照顾”。而且这样的“特殊照顾”由来已久,俨然已将贵港市当成了桂林郡遗址的“唯一选项”。“一个秦汉时期的遗址,名字却几经变更,不仅反映了考古学认知的迥异变化,更反映了地方文旅部门对待这一广西重要的文旅资源的微妙心态”——这是南方周末在《「桂林郡遗址」牵动广西三城——秦代治所引争议?》报道中,对广西文旅厅“站队”政策委婉而客观的讲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孟龙是研究秦汉历史地理的专家,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关于秦代桂林郡治所,没有任何可靠的文献证据。目前所有说法严格地说都是猜,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至于能不能从汉代郁林郡治的确定往前推秦代桂林郡治,他说:“秦汉郡治迁徙是常见现象,不能这么逆推。“就目前的条件来看,是根本没有办法得出确切结论的,广西文旅厅去给贵港站队,这不合适”。自古以来,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畏者。既然广西文旅厅都站队了,其他文人墨客也就趋之若鹜一边倒。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一来,贵港桂林郡治学术研讨会也就硕果累累,政绩斐然了!
看看贵港西山,贵港北帝山就明白了贵县政府的心思!连桂树都没有也敢命名为桂林郡遗址
前面讲述的都是依法行政方面所取得的光荣,这里讲讲广西考古学术界在桂林郡治考古方面所取得的光荣。一、《文献中的古桂林郡》最近买了一本《文献中的古桂林郡》——这书应该算得上广西考古界、历史文化界的光荣杰作了。该书开篇第一句便是“古贵港是桂林郡治”。之后全书都是围绕这一唯一历史观点展开论述(盲目排他性)。粗略翻阅了一下,就已经发现该书谬误连篇……恐怕正由于桂林郡治“贵港说”在正统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十分匮乏,所以才急需这部杰作试图加以佐证,以免新挖出的贵城遗址“各种惊人推论”难以证实。《旧唐书地理志》:“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是公认的桂林郡由来,但《文献中的桂林郡》却以“贵港是重要的玉桂集散中心”而得名“桂林郡”。这已经是让广西考古界的最新发现了。《文献中的桂林郡》作者甚至认为桂林郡不产玉桂,书中引用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中的一段文字予以证明。岂料,桂林郡历经迁移,范成大生活的宋代,桂林郡早已降为桂林县了,“桂林”作为地名时不时还在使用,但行政的范围也已经很小。而且桂林这一地名也离开了“原籍”桂平,迁往柳州象州或如今桂林市一带了。外迁之后的桂林当然不产桂。所以《桂海虞衡志》所著:“桂林以桂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也是符合当时实际。其次,早在1500年前,桂平县设立之初,就是“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见《桂平县志》):桂”源自桂树成林之意,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有著名的“浔桂、荆桂、瑶桂”等,同时地处浔、郁两江平原,故名桂平。但《文献中的桂林郡》作者为了误导读者可谓煞费苦心,想必连夜挑灯数月,踏破铁鞋,好不容易寻找到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这段文字,欣喜若狂,如获至宝。想必这段文字足以证明桂林郡治不在桂平,殊不知弄巧成拙。再如,书中描述郁林郡治布山在广西贵港。但是,郁林郡布山治所在今桂平反而是公认的。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毛泽东倡议启动修订工作,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持编纂,1982年10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已经确认郁林郡治(布山县治)同在今桂平市。当然,桂平目前也属于贵港地委代管市,说布山县治在贵港地级市范围内也没有错,但作者恐怕不是这种意图,而是认为郡治在贵港则是在贵港三区,而非桂平。五代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地理志》云:“桂平,汉布山县,欎林郡所治也。”由于《文献中的桂林郡》作者唯独支持“贵港说”,所以难免把贵港诠释为布山,唯独把阿林注释为桂平。实际上,布山县疆域东至今天的平南东北部,横跨桂平大部,西至贵港东部。作者还引用了《太平御览》的记录想证明贵港是布山/贵港是桂林郡治。但搞笑的是,《太平御览》又偏偏记载:“大宾县,汉布山县地,有堂牛与蛇同穴,牛嗜盐。俚人以皮裹手涂盐,入穴探之,牛舔之出外则不得入,取其角为器,一曰糖牛。”大宾县在今桂平北部,其疆域与猛陵县(今平南)接壤。如果桂平单独属于阿林,那同属布山县地的大宾县地岂不成了布山县疆域东边的飞地了么?如果贵县是布山,大宾县也属于布山,贵县与大宾之间完全被桂平县域隔断!这就不攻自破,由此可见,今天的桂平,是由布山县与阿林县组成。实际上,历史上最初的桂平县行政区域并不是很大,至少不是今天桂平市那么大,桂平行政管理区域的扩大是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吞并其周围州县所致。莫非《文献中的桂林郡》作者只摘录北宋《太平御览》部分词句借以断章取义?既然作者已经翻阅了北宋时期的典籍,那对北宋乐史《太平寰宇纪》应该不陌生。《纪》云:“桂平县,旧一乡今二乡,汉布山县,欎林郡所治。废大宾县,在州东四十里,汉布山县地。堂牛,布山故县地有堂牛,常与蛇同穴,角如玉光莹,堪作酒樽,其牛嗜盐,以皮裹手涂盐入穴探之,舍澁者是牛,稍稍引出,舌滑者是蛇,出则能杀人。”《太平寰宇纪》这段文字恰好与《太平御览》相互印证。随手翻翻就是错漏百出,几乎每一页每一章节都有谬误。这样的学术论著也能编辑成书,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堂而皇之进入大众视野。然而,深入研读不难发现,这本书充斥着大量错误,根本无法承担起学术著作的重任。但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却引以为傲,加以宣传!这实在是广西考古界、历史界、新闻界、文艺界的一大光荣。
二、各种高大上的历史论述见诸官媒,有纪录片也有平面媒体报道。图片截图出自微信视频号[新桂平]——秦始皇:听说朕的桂林郡被你们挖到了?“新桂平”是中共桂平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视频号,以这样一则标题,既是对现实种种的调侃与质疑,也是对违背历史的有力批判。广西卫视一开始,还算保持一定的客观性,至少还在桂林郡治布山县纪录片当中,既充分讲述“桂平说”的客观理由,也充分讲述了“贵港说”的历史可能。但到了后来,广西卫视也偏离了媒体的客观中立原则,播出了一集《千秋烟尘古城记》的纪录片,该片也完全丢弃了媒体人的客观中立原则,也开始跟风文旅部门“站队”了。广西卫视在制作或播出《千秋烟尘古城记》之时,为何遗忘桂平大塘城遗址与象州军田村遗址呢?有些媒体的宣传报道更夸张,完全脱离了历史史实,完全背离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报道中提到:“(贵港),在长达80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说法缺乏相关历史事实依据。桂林郡自公元前214年设立,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更名为郁林郡,存在历史也不过仅仅百年,何来800年之说?首先,桂林郡治在不在现在的贵港市区尚属争议,缺乏正统传世记载。据传世文献记载,桂林郡治在桂平最为正统,虽然桂平也属于贵港地区范围,但郡治在桂平市区,而非今贵港城区。其次,汉元鼎六年,原岭南三郡(南海、桂林、象郡)已经分成七郡:南海、郁林(桂林改置,但范围缩小)、苍梧、合浦、交趾、日南、九真。广西在汉武帝时期,已经至少是三郡鼎立:郁林、苍梧、合浦。所以,标榜贵港为“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实为主观叙事。后来,再拆郁林郡,在今柳州复置桂林郡。南北朝时期,郁林郡范围又再析置桂平郡,范围进一步缩小。这就更不能冠名为“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了。再者,合浦、交趾、日南、九真四郡长期从属交州,郁林郡先属交州,后属广州(今广信,后移至今广州,领南海、郁林、合浦等郡)。交州与广州治所又不在今贵港,何来“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说?到了隋唐的州县制与路治,广西境内的行政划分就更细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长期位于梧州或桂州,而非贵港。所以,“贵港是广西大部分地区800余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论调与报道,缺乏历史事实根据。还有更炸裂的宣传文案:1.桂州治所在今贵港三区(桂林市网友认同这一说法吗)!2.浔州府治曾经迁移贵港(桂平市网友认同这一说法吗)!3.不断美化布山县治贵港说。这些观点就不一一反驳了,某学者直截了当地说“这些狗屁不通的文章根本不值一驳”。相当炸裂!桂州治在贵港?浔州府治也曾移贵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史以明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应当考订详实,秉笔直书!而非胡说八道、严重背离史实。
根据传世文献,“桂平说”最为正统。文献记载,汉代郁林郡的郡治明确位于布山县,而《旧唐书·地理志》之后一千多年的绝大多数历代史籍都认为布山县就是后来的桂平县,即今桂平市(隶属贵港市的县级市)。支持“桂平说”的学者依靠的主要证据就是传世文献。桂平市政府显然支持这一说法,它的官网上对桂平这样介绍:“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倚廓布山县。郡、县治所同在桂平西南50里处,即今蒙圩镇新德村古城屯。……汉代郁林郡倚布山县,郡治、县治仍在今桂平市西南古城屯”(——南方周末【文化】《「桂林郡遗址」牵动广西三城——秦代治所引争议?》记者 王华震)。客观存在并非只有考古发掘与文物出土,历代传世文献当然也是客观存在之一。撇开传世历史文献,单独就凭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去定性甚至改写客观历史并不可取,历史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并非单纯的唯“出土的物”,没有传世文献记载的“文”与以相互印证,那“出土物”就不能够完全具备能够证实某段历史存在的“文物”属性。两千多年,撇开正统传世文献,单凭“出土”推研历史,好比缘木求鱼、自圆其说。例如红军长征,不能说某一段长征路线范围内没有挖出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物就否认那段历史的真实性/否认红军曾经在此战斗或经过的真实性,也不能根据某地出土的红军文物,就断定红军长征就必经此地。“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历史重要,而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更为关键。党中央一贯倡导历史学习、历史思维与历史借鉴,多次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指出 “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为我们把握历史规律、服务现实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秦朝设置桂林郡,标志着古代广西正式纳入中华版图并接受中央行政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当前,文史与考古学界对秦桂林郡治的论证研究,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同与考古实证,为学术共识奠定更坚实基础 。第八批“广西区文保”名单核定公布后,桂平、象州、柳州等地的文史学者、民间研究者与网民,通过“广西12345热线”或前往广西自治区纪委监委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服务中心多次反映相关情况与诉求。广西文旅厅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不是答非所问就是避重就轻、敷衍了事,“让被投诉行政机关单位去处理投诉,得到的只能是这些厅局的自我辩护,他自己能够监督自己纠正错误吗?”
扯太多了。如果立这个牌不合规的地方说清楚就可以了。如果在公示期提出异议。相关部门没有处理。那就是有问题
桂平为什么不立?
- 上一篇: 0元200m宽带怎么开通
- 下一篇:中国城市民富水平排名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