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主岭 / 正文

公主岭:范家屯清泉古镇的故事——转自《今日国土》杂志2023年7月

2024-10-06 12:06:12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东的黑土地上,有一座清泉孕育的神奇古镇——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令人亮眼,先后获得全国重点城镇、全国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乡镇投资500强,2017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名列吉林省第一位。清泉、沃土独有的的生态优势,打造了古镇,使人由表及里深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回溯古镇,流淌的故事,犹一部情节迭起的长篇章回小说,又似轻歌曼舞的系列抒情散文,引我们一回回、一篇篇读下去。清泉孕育的古镇二百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广袤、人迹罕至的黑土地。清道光元年的天灾人祸,致山东、河北、热河等地大批流民“闯关东”。其间有支山东房氏家族,车拉人挑的途中乏累口渴,歇脚时惊喜地发现路边泉水喷涌,清流潺潺,饮之甘冽。水乃生命之源,于是停车驻足定居于此,开荒种地,之后流民口耳相传不断聚来。中国自古就有“先居为主,以姓名屯”的传统习俗,于是“房家屯”应运而生。20世纪初沙俄修建中东铁路于此设站点,误将“房”译为“范”,从此“范家屯”,列于中国版图之上。中东铁路,始于长春为一站,范家屯称二站,公主岭、郭家店、四平……依次排序三站、四站、五站……至今古镇及周边耄耋老人,仍习惯称二站。彼时的二站。因其历史久远交通方便,又毗邻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而负盛名,古镇人骄傲地称誉范家屯为中国最大的“屯”。1948年秋作为难民,父母携两儿两女6口人,推着承载全部家当的一辆两轮车,出动乱的国统区长春逃难,投奔解放区范家屯,古镇接纳了难民一家,落户长住三十多个春秋。随着老人故去,子女在外求读、工作,家人相继离开。但作为第二故乡,70多年间古镇的兴衰,农业的丰歉,镇民的悲欢,以至老宅前后草木的荣枯,都在我魂牵梦萦之中。只因清泉孕育的一方热土,流淌着多元特色——古镇有颇深的文化底蕴,上个世纪50年代,不足两万人口,竟有五所小学:地方政府办的铁南小学、铁北小学、站前小学;企业办的糖厂子弟小学、铁路子弟小学。两所中学:怀德三中、糖厂子弟中学。五所小学、两所中学,哺育了一代代古镇子弟,我家兄弟姐妹四人,都相继从古镇小学、中学考入大学。一次任职京城国家机关的小妹与夫君探亲回家,在街上巧遇了中学校长,老人家手托下巴微笑着说:“你们兄弟姐妹都是我的好学生!”看得出,那一刻校长无比幸福和骄傲。范家屯有所基督教会,欧美教会往往是一地文化层面的标志,范家屯教会,是省内乡镇最大的教会。艰难岁月中,教堂曾是父母灵魂的寄托,每周虔诚地作礼拜,听一位四十多岁的长老讲道,语调不高不低不紧不慢,仿佛一板一眼传达上帝旨意。长老夫人按脚踏风琴领信徒唱诗,教堂上空,飘荡着低沉柔曼的唱诗声。最热闹的是圣诞节,这一天孩子格外多,因为教堂要发圣诞礼物,一小纸袋糖果、花生、瓜子什么的。教堂有一件令家人感恩难忘的事:60年代初一个暑期,多日暴雨不停,镇里房管部门逐户检查民房,家住的土坯老屋属危房,劝令赶快撤离。父母一时不知去向,偶然想到教堂,便带着简单行李锅碗冒雨住了进去。先前不曾见上帝如何拯救世人,此时的教堂,却实实在在安抚了一家老小身心。尤令古镇存世并声名在外,缘于独有的地下水脉丰盈的一大特色——镇北几平方公里内,分布着“八大泉眼”,那是古镇的标志、符号。再向北是泉水四溢的“北沟子”,而包罗“北沟子”更广的范围,原本就有一处从水的美名“清泉”。不止于北,镇南十几里还接壤着一片,因溪水涌流撞击岩石而发声响,被一任怀德县令命以“响水”雅称的地界。看!围绕古镇这里、那里处处与水相系。有趣的是,文革年代,造反派吵闹到镇政府,要改掉这古老“四旧”味的镇名,父母官一拍脑袋高声道:就叫“清泉镇”!镇名终未改成,但这脱口而出的大名取向,恰体现了古镇水的特色。清泉孕育的糖厂古镇丰盈的地下水脉,致周边几十里、百余里的黑土地盛产含糖率极高的甜菜。日本人早就看好了,1938年他们关闭了满洲制糖株式会社铁岭制糖厂,迅将设备和人员转移至范家屯,重建了一座“新京制糖所”。在“八大泉眼”上修建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给水小屋,百姓说活像日本鬼子岗楼。日本人用质高价低的甜菜,充足的地下水源和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大量白糖销往国内各地,又源源不断地经中长铁路旅顺港运回日本国。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权力真空的历史瞬间,制糖所的物资、机器被复仇的中国工人和老百姓哄抢,糖厂设备遭损毁。1949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业厅接管了新京制糖所后,动员职工、百姓捐献糖厂的物资器材,仅3个月回收近3千件,一年多的时间里糖厂得以恢复。1950年11月1日开工典礼,命名为“吉林省制糖厂”,时任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持衡剪彩。资料显示,人民当家治理的糖厂,两个月产糖3616吨,仅建厂第二年加工甜菜和产糖,比日伪时期新京制糖所产量最高的1944年增长98.8%。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玉米、大豆、甜菜,成为吉林省主打的三大作物。为了满足制糖生产需要,政府号召农民发挥水、土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甜菜,种植面积曾一度超过大豆、玉米。读初中时学校号召积肥,我和同学起早去北国道拾马粪,那里有农民昼夜运送甜菜大车,排出一二里远。为了方便外地农民,糖厂还在铁路沿线设置甜菜站,派员收购并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五十年代糖厂的生产规模、机器设备,在国内同行堪称一流。50余万平方米厂区,仿佛一座小城。两米高、三千延长米的红砖墙,环绕着高低错落巍然壮观的厂房。十余里外,即可见突兀而起矗立于古镇上空的高大烟囱,那是糖厂的标志。一次,我和小伙伴出城十几里迷路了,便是奔着糖厂大烟囱回家的。厂区内有一条宽阔的公路,三条铁路支线与中长干线相接,昼夜不停地运送着各地发来的甜菜,机车的鸣笛响彻小镇的上空。八大泉眼和北沟的泉水,通过几千米地下管道流入车间,厂内还有多条利用生产余热的深水流送沟,将解冻净化的甜菜输入车间生产线。这水的循环利用,还受到省的表奖。在长春“一汽”尚未建立时,仅仅一个制糖厂,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利税占全省的51%,被誉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的摇篮和财政支柱。注重生产的同时,关心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五十年代初,经东北局书记、人民政府主席高岗批准,糖厂从利润中提成建了三个大项目:大食堂。其间分大、中、小灶,大灶供一般职工就餐,中灶是厂级和科级领导所用,小灶为外籍专家开设,配了两位西餐师;图书馆。购订了各类图书、报刊,我和同学争看过盖有糖厂图书印章,表现抗联游击队斗争的连环画册;俱乐部。从哈尔滨请来白俄罗斯建筑师设计,外观大飞机造型,豪华气派。主体分上下两层,一千多个座位,可看影剧、开大会,那是全镇人民文化活动中心。我在古镇求读的十余年,每月列队去看两场电影,一路兴奋、快慰。第二天早早来到教室,兴致勃勃地谈论刚看过的影片。糖厂有支业余文工团,排演过《凤还巢》、《小姑贤》等成本大套古装评剧在俱乐部公演,服装、道具、布景,几乎与专业剧团不二。免费观看但凭票入场,我没票总想法进去,找一位置甚至趴台边,演一场看一场,最后台词从头到尾可跟着演员连下来了。俱乐部二层看台后面,摆几张乒乓球台,自小爱好乒乓的我常去打球,还结交了几位工人师傅球友。俱乐部门外,有全镇唯一的灯光篮球场,三合土地面,厚重的实木篮架。吸引了全镇篮球爱好者,下班后即来球场,自发组织赛事。一群小孩子是最热情的观众,为双方球队叫好、加油。五十年代初,苏联派了一批专家来糖厂指导生产,古镇人带着惊异的目光,看着这群金发、碧眼、高鼻的老外。老外也趾高气扬,有一年镇里举办运动会邀请他们参加,在男子100米决赛中老外得了第二名,输给了我们体育老师。离场后他们嘴里不停地叽里咕噜,满脸不服气又无可奈何的架势。糖厂,是古镇人的骄傲,从事甜蜜的事业,是镇里人的梦想。糖工早晨提着铝饭盒上班,一路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我家对面屋的张哥是糖厂7级工,小日子过得红火,家里老早就听收音机了。中学生每月去糖厂义务劳动半天,列队进厂都引以为荣。一次参观了从甜菜到白糖整个生产流程之后,师傅给每人冲了一杯浓浓的糖水喝,那真是有生以来最甜美的舌尖享受。1962年糖厂更名为范家屯制糖厂,到90年代初,糖厂已有全民职工、集体职工近四千人,一跃跨入了国家大型企业行列。糖厂职工子弟学校颇具规模,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我曾拜访过糖校一位体育老师,原是学制糖专业的中专生,后当老师钻研体操教学。清晨、课后训练十来岁的女孩子,仅七八十年代带出的体操尖子生,就有36人被特招到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大体育系、吉林体育学院等体操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中学、大学从事体育教学,仅我身边就有三位,如今是出色的教授、副教授。老师60寿诞时,有26位弟子相约从祖国各地聚于古镇为恩师祝寿。清泉孕育的马市古镇范家屯,自清朝就是骡马牲畜交易市场,驰名关东第一大马市。马市,仍缘于当年临清泉而居的房氏家族。道光初年,一支清军北上黑龙江戍边,途径房家屯,见水草丰美休整半月。其间一将领欲以三匹瘦弱军马,换房家两头肥硕耕牛,宰杀以犒赏士兵,房家人自不敢惹军兵被迫交易。不想换下的一公两母三匹军马,经房家人精心饲养,第二年生下两匹马驹,日后又不断繁殖,外地人便来此购买、交换,始有了马市雏形。这自发的马市不断扩大,吸引了龙江、内蒙,以及口外的农户。马贩子、屠户、军警等也开始混迹于马市中,据说张作霖、吴俊升也曾现身过。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形成农闲时节的交易旺季,上个世纪的二十至四十年代,马市最为红火。1948年范家屯解放后,由季节性逐渐变为全年开放。马市坐落于镇南一个大院,院里立着密麻麻的拴马桩。客商往来如云,马匹出入似流,满街是身穿各式羊皮翻毛大衣,头戴皮毛帽子,足蹬靰鞡的客商。市场的外边,有卖小吃的,说书的,耍把戏卖艺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马市也成了我等的乐园,耳濡目染了马市独有的关东文化,诸如相马知识、交易方式,在这里得以鲜活展示。怎样判定一匹马?相马人自有祖辈流传下来的“相马经”:“马瘦毛长,马壮毛光”,“耳朵插花,不聋便瞎”,“两眼暴红筋,不咬便踢人”,“远瞧一张皮、四肢蹄,近身槽口摸一把,膀头一般齐”。买卖双方交易过程,几乎没有言来语去,全凭袖口对袖口“袖里吞金”“盖盖儿摇”的指头;“光棍一,筷子二……叉子八,钩子九”,双方伴着头部、眉眼的情态,生意谈成或黄,但始终信奉“买卖不成仁义在”。那些经常出入马市的,不仅能说会道,更具专业知识。我在大车店里,偶然见过光绪年间出版的,线装四卷本图文《牛马行》,马市经纪人蓝布包裹斜背身上。马市的兴旺,带动了古镇相关行业,首当其冲的是客人的吃住。街上挂着旗幌的饭馆一家挨一家,尤其晚上,客商们推杯换盏,半条街道都闻划拳声和飘散的酒菜香。大车店随处可见,我家住过的一条街道上,就有四家车马店。就连20里外来范家屯的路上,都有因大车店而名的鞠家店,大车店就相当于当今的车位。大车店最不可或缺的是井水,古镇优势自显,井不深但水质好水量足,环井有木制大水槽子,终日储满水,车老板随时牵骡马来饮。我家跟大车店似乎有缘分,从长春逃难至范家屯时,曾投宿吴姓大车店一住两个月,后来还在史家大车店院旁租房多年。建国初胞姐在离镇四五十里乡村供职,彼时以实物为薪资,每月发放粮米和油等,实物到手即托来镇里住店的大车捎回家中。妻子半个世纪前大学毕业,分配到离镇30多里农村公社中学教书,去报到时进大车店就找到了车,人和行李一并送到学校。草料行也带动起来了,我的同学家就卖草料,一个篮球场大的空间,堆放一房多高捆扎的谷草,我们放学后就爬草垛上滚跳、摔打。小镇皮具的家庭作坊生意兴隆,皮鞭、笼头、靰鞡鞋应有尽有。买方选中骡马后,摘下旧笼头随手丢弃,换上新的喜庆而去。我在皮具店门口、马市地上拾皮条成把,小镇的孩子,冬天抽打陀螺都是小皮鞭子。当地政府为方便牲畜交易和管理,在马市大院里,设立了银行、牲畜交易所和税务所。胞姐曾在税务所上班,我和小伙伴去马市玩耍时,还不忘趴小窗口看一眼,胞姐见了便挥手赶我们离开。在六七十年代,全国批判资本主义,各地各类市场一律关闭,惟范家屯马市特许开放,且是吉林省唯一牲畜交易的场所。改革开放的1982年马市扩建,国内16个省市的客商云集古镇,最多时每天达6000人,日交易牲畜2000多匹。随着社会的发展,骡马等牲畜与农业生产、日常交通的功能越来越小,马市渐行渐远。终在历经清朝、民国、伪满洲国、新中国二百多年后由盛而衰,进入新世纪后彻底关闭了。不想近水楼台,马市带给专业一大收获。七十年代,我在吉林师大中文系教写作课,为讲授调查报告专题,去马市一番调研后,写成《小镇大马市》,投寄给了《人民日报》创刊不久的子报《市场报》。之后便常翻阅该报看拙文刊登没有,文章终未见报,但在1981年1月8日的分类广告中,破天荒地读到了四川江津教师进修学院,丁老师的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吉林市一位女教师应征结秦晋之好。对此我眼睛一亮,如同商人发现商机一样,开始关注各种媒体愈来愈热的征婚广告信息,并从多角度思索成文数十篇问世,几家报刊为我开辟专栏,多篇文章入选各种文摘。征婚态势之热,终促我完成了国内第一部《中国的征婚》专著,1995年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所得的稿酬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我爱清泉孕育的古镇,流淌我青春的色彩。我爱古镇汩汩的清泉,30年间滋润我躯身与心灵。(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2023年7月 作者系吉林师大文学院教授马世瑞)

基督教坎拿大长老会原属独立于英爱尔兰教会之外的加拿大差会传教区。1927年,加拿大传教士古约翰、瑞阿克米来四平街(今四平市)布道创立教会,发展教徒。1936年(康德三年) 12月1日,“满洲基督教联合会”成立,将“四平坎拿大长老会”与“中华基督教会”合并,改称“满洲基督教长老会”,同时建立“满洲长老会平齐教区”。至解放前夕全教区拥有教会近60所,教牧人员60多人,教徒3 000多人。解放后, 一部分教会所在地划归辽宁、内蒙、黑龙江,其余大部分教会在“土改”中自行瓦解或停止活动。现在,属该教区的教会只剩有四平、公主蛉、范家屯、白城、洮南、石岭镇等7处,教职人员7人,教徒1 000余人。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