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开远:哈尼族迁徙历史探讨
2024-10-03 04:51:08 / 我要吐槽第一章 哈尼族迁徙历史解读哈尼族的文化是没有文字的口耳传承文化。哈尼族的迁徙历史是以古歌“拉巴”的形式代代传唱,其传承的歌手是三大能人中的赔玛(摩批)。赔玛是跟随最玛迁徙的,是世袭专职传承者,相当于史官。所以迁徙史诗只反映哈尼酋长“最玛”或部落头人“最摩”的迁徙路线,并不覆盖所有哈尼族的历史。最玛位置就像所有王朝一样“走马灯”式改朝换代,几千年来并非由一个宗族所把持。所有哈尼然的迁徙故事大同小异,但是回归祖地的指路经各支系有所不同。哈尼族迁徙历史总体框架:(1)战国之前兴盛于“古梁州”2000年(古蜀国800年);(2)战国中期后在夜郎国、白子国与古滇国之间迁徙流亡1200年;(3)隋唐以后陆续进入“蛮江”南岸(哀牢山区)1300年,少部分遗留在句町国境内。
第一节 解读哈尼“最玛”迁徙历史1、尼坡撮坡章节目录哈尼最玛迁徙史诗叫尼坡撮坡。内容大体分为:(1)翁本米本(开天辟地);(2)布嘎下嘎(人种物种);(3)尼白布白(人鬼分开);(4)涐测策邦(洪水泛滥);(5)布地央地(人种延续);(6)杰嘎卡嘎(养殖种植);(7)普白色白(建村立寨);(8)普玉查玉那嘎(安寨居住休息);(9)阿波仰者者嘎而嘎[仰者及其子孙历史:最嘎赔嘎(“最、批、技”产生)、最坡赔坡(“最、批、技”逃亡)、卓车者祖(商品市场)];(10)吓嘎那嘎(流亡逃难)。2、尼坡撮坡迁徙路线(1)全部迁徙路线:1罗尼罗那→2罗嘎罗则→3也玛普斯→4者玛阿美→5斯益米擦→6资呀罗夯→7益切郎玛→8收玉米擦→9斯七米玛→10搓度米擦→11拉沙米擦→12扎莫虽石→13加垤加玛。(2)塔婆部落最玛历史:1罗尼罗那→2罗嘎罗则→3也玛普斯→4者玛阿美→5斯益米擦→6资呀罗夯→7益切郎玛→8收玉米擦→9斯七米玛。狭义地讲,“尼坡撮坡”只包括这一部分内容。(3)仰资部落最玛历史:10搓度米擦→11拉沙米擦→12扎莫虽石→13加垤加玛。这一部分历史就是“阿波仰者者嘎而嘎”。3、尼坡撮坡简介尼坡撮坡就是哈尼先祖和哈尼然的迁徙历史。尼:哈尼先祖。撮:人,人群。坡:迁徙。迁徙史诗开门见山地唱道:“哈尼的古今要从恩白咪白讲起,哈尼的古今直到加垤米擦结束。”在人类迁徙之前,还有开场歌词、开天辟地、人种物种起源、人鬼分家、洪水泛滥、兄妹传人等神话传说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翁地米地”(开天辟地)。天地产生于宇宙时空隧道,生命起源于宇宙时空海洋。人类的始祖加西体(恰乞形)孕育在盐水湖阿得得取巴玛。经历到第八代进化为猿猴模样,第七十七代进化为初始人类。此后文明再次毁灭、宇宙轮回循环,传到塔婆祖母又重新开始了人类的历史。尼坡撮坡是“仰资部落-塔婆切-糯美支系”传承“塔婆部落-塔婆吹-莫作支系”的迁徙诗歌。古歌是这样传唱:“换了百代千代头人,断案的道理不变。换了百代千代摩批,驱魔的祭词不变。换了百代千代工匠,打铁的技艺不变。换了百代千代歌手,古歌的调子不变。”所以,这部诗歌代表了数千年来哈尼王朝最玛的迁徙历史,可以认为是哈尼族的“正史”。
一、远古的罗尼罗那罗尼罗那:虎尼虎那、鲁尼鲁那、乎鲁尼乎鲁那。红石头与黑石头交错堆叠的大山。古歌这样传唱:“层层巨石叠起的大山高耸入云,两种颜色交错铸造罗尼罗那山。红彤彤的石头比吾尼(染红的蛋)还要红,黑黢黢的石头比帕那(染黑的布)还要黑。”//“庄严的山顶恩玛不敢歇脚,雄伟的山峰苍鹰不敢越过。”北边有一条大河叫厄地巴玛,浑浊呈血色,指黄河源头;南边有一条大江叫厄戈洛巴,清澈见底,指长江源头。即罗尼罗那位于黄河源头与长江源头之间的青藏高原。古歌这样传唱:“澎湃的波涛像虎啸山林,汹涌的激流似惊天响雷。”//“惊涛骇浪震晕了多少飞禽,激流吼声吓死了无数走兽。”物种经历七百七十七代,进化为人类。然后哈尼祖母塔婆出世了,繁衍了各种民族。这是古歌明确地告诉了罗尼罗那是哈尼族主流塔婆部落发源地的生命摇篮。先祖模仿各种动物,学习生存本领、学习发音并形成语言。由于雷电引起燃火,哈尼先祖开始使用火种,生活习惯由生食改变为熟食。人们初始居住在山洞里,由于人口增加,只好人工打造洞穴居住。一场暴雨淹死了洞穴里的人,从此改居鸟巢房。最后由于食物匮乏而迁徙。沿着长江水流迁移,一路捕鱼为生。这是哈尼先祖鱼凫氏时代。
二、竹林密布的罗嘎罗则罗嘎罗则:嘎鲁嘎则、洛巴洛则。石头密集、竹林成片的长江流域。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为父系氏族社会。第一阶段生活在一处湖泊旁边,是母系氏族时期。哲斯开创了养殖业,哲努开辟了种植业。由于粮食丰产,发明了酿酒技术。后来因为打猎烧山引发火灾、环境破坏而迁徙。出现过母女连名的现象,如“娥哲-哲斯”。这里牲畜养殖者和庄稼种植者,以“哲”(遮)取名,是“财富”的意思。第二阶段来到阿撮民族的家乡,是父系氏族时期。生活了2代人,活百百沙父子俩制定了十月历法,先祖创造了“蝌蚪”文字。出现了父子连名的谱牒雏形,如“和伯-伯沙”。这是“和人氏”时期,生活在帝尧时代。古歌这样传唱:“罗嘎罗则是人杰地灵的风水,罗嘎罗则是名人辈出的乐土。活百百沙首先制订了十月历法,哈尼先祖又继续创造了文字。”//“一轮算数十三天,二轮相加二十五,三轮三十七天做一月。一年分作十个月,一年划分三季度。”//“先祖造字像游鱼,勾勾画画难看懂。先祖造字像蚯蚓,弯弯曲曲难理解。”哈尼族历法:开始一个月35天,10个月合计350天;年终过年追加15天,总共365天。十月历法最后修改为每月36天,年终过年5天,一年还是365天。最后由于阿撮村寨接连出现死人现象,认为是哈尼带来的灾难(瘟疫)。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避免战争,哈尼先祖只得继续迁徙。
三、建村立寨的也玛普斯也玛普斯:惹罗普楚、诺罗普楚、烟罗普石。人群开始分工,阶级出现分化,社会制度形成。哈尼然开始确立古规古矩,是哈尼民族形成的标志。从此以后,从华夏民族里解析出一个独立的民族,在中原王朝史书里记载为“和夷”。也玛普斯哈尼先祖以渔业为主、辅以养殖的生活,仪式用贝壳和鸡骨。古歌是这样传唱:“拿来三颗贝壳看凶吉,找来三双鸡骨看好坏。一颗代表子孙平安,一颗代表五谷丰登,一颗代表六畜兴旺。”八山九岭起浓雾,三天两头下大雨。在这里鸟窝房容易腐烂,哈尼先祖根据满山的蘑菇形态,开始建造蘑菇住房。并首次在蘑菇房的地下层掩埋胎盘和脐带。社会开始分工,出现哈尼三大能人,即最(头人)、批(祭师)和技(工匠)。这个时期与周围民族互相交往,出现哈尼、阿撮(傣族)、蒲泥(濮人)三种民族。农耕生活初步形成,耕种与狩猎同时并存。古歌里没有明确住了几代人,推测是2代人。罗嘎罗则背过来的小孩,在这里做了父母。第一代人立下了哈尼然建村立寨的规矩,游牧生活与稻作生活结合起来;第二代人就发生了瘟疫,只得迁徙。
四、哈尼圣地者玛阿美者玛阿美:诺玛阿美、弄玛阿美、洛玛罗美。夹在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一条叫者玛河,另一条叫五玛河。哈尼先祖在渡过者玛河进入者玛阿美的时候,先祖的字书被河水冲走,从此失去了文字。者玛阿美时代,哈尼先祖以先期的渔业生活逐渐转变为后期的农耕生活。古歌是这样传唱:“立起三颗贝壳看好坏,拿来三双鸡骨卜凶吉。”//“半大的水牛在大田里驯服,半大的孩子在劳动中使力。”//“尼南山脚的坝子到处是梯田,尼南坝子的大田是先祖的粮仓。”//“哈尼的粮仓满满当当,哈尼的屋梁飘香八方。”哈尼然最高的统治者称为最玛,统领四个头人最摩。最玛拥有三大法宝:金冠、金杖、金带。这里居住着哈尼、腊伯(那然)、阿撮三种民族。其中,哈尼有四个大寨(塔婆、莫作、仰资和区依),在这里生活了“13代人”(十三个王朝将近800年)。推测是成都平原的古蜀国。(一)金冠、金杖和金带1、金冠:权帽。代表统治者玛阿美的合法性,用来节制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没有了权帽,就失去了合法的统治地位,而且反过来被那然(异族)统治。2、金杖:权杖。代表最玛的权利,用来节制哈尼然。没有了权杖就没有实力,哈尼内部就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3、金带:绶带。代表者玛阿美的大山、平原、河流的拥有权。没有权帽和权杖的保护,江山土地就像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二)阿撮与哈尼的冲突后来阿撮人侵占了哈尼然一户人家的田地,引起争执。阿撮巫师下了咒语,那里的哈尼然痛不欲生,哈尼高能的赔玛出来解咒。哈尼摩批和阿撮巫师对决,阿撮人被挫败。阿撮人主动讲和,并摆宴席邀请哈尼然一起喝酒。哈尼然没有提防,被阿撮巫师下了醉酒咒,哈尼然喝多了、赔玛喝醉了。赔玛的舌头被阿撮人割除,不能再念诵祭词;法帽、法鞋全部遗失,天然的法力尽失。没有摩批保护的哈尼然,事事忍让、处处受辱。赔玛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有一天做梦,先祖摩玉(摩批始祖)责备赔玛(最高摩批)失职。告诉他,北方雷电交加、南方烈日当空的时候,到那罗山上去找一只七彩的托也(鹦鹉),会教他怎么做。赔玛按照指示,来到那罗山上,找到了托也。托也想告诉他找托克(穿山甲),结果口词不清,“噶藏,噶藏”叫个不停。托也着急、赔玛着慌,听成哈擦(泥土),就在地上一直寻找不停。后来看到托克,它缩成一团滚到美拉美足(野姜草蔻)蓬里不动,赔玛明白了先祖的意思。把叶子含在嘴里,只能吹响“呜呜”声。最后把茎杆含在嘴里,刚好连接到舌头的断端,发出第一次叫声“哼哎,嗯托!”,这句话成为哈尼摩批祭词的开场白。(三)腊伯和哈尼的战争腊伯做了最玛的姑爷。嫁出去的姑娘和腊伯头人狼狈为奸、里应外合,偷取权帽、骗走权杖。没有权帽,哈尼失去统治者玛阿美的合法性,成为被统治的对象。没有权杖,最玛失去世袭的特权,无力节制哈尼然,从此形成了武力争夺最玛的王朝更替法则。哈尼丧失文字、赔玛法帽法鞋的遗失,预示着哈尼即将走向衰落。最玛权帽、权杖的失去,最终哈尼彻底衰败。哈尼与腊伯之间的智慧较量,如水上放烟火、岩石比射箭等,哈尼然都失败亏输。一次又一次地落入陷阱,一次又一次地处于劣势,最终沦为被统治者。若干年后,腊伯与哈尼发生战争,战败后的哈尼然分三支队伍同时迁徙。从者玛阿美迁徙到斯益米擦的途中,河岸遇到了白石为先祖的一种民族,他们居住在烟窗式的建筑屋里。
五、中转分流的斯益米擦斯益米擦:色厄作娘、色厄作甸。大理市洱海之滨。这里有先居者白族先祖腊伯。哈尼然来到斯益米擦,暂时停留了下来。从者玛阿美出发的三支队伍,只有两支队伍到达斯益米擦。哈尼王“最玛”派出大头人“最摩”,带领最强健的人马,原路返回者玛阿美方向寻找。留在斯益米擦的最玛队伍,从洱海北岸的剑川县邓川镇移居到洱海南岸的大理市下关镇,约定等待其他哈尼然。三年后由于先居民族的驱逐,哈尼然只得继续迁徙。来到楚雄境内的“资呀罗夯”等待其他队伍,得到腊俄民族(彝族)的救济。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只好先迁徙到昆明市“益切”,这地名就是西汉益州郡的来源。从此以后,哈尼然四分五裂,各奔东西、部落林立。
六、多灾多难的“益切郎玛”益切朗玛:益切、也抽、谷哈、轰昂、丹哩、石月。昆明一带滇池周围。这里有先居民族蒲尼(汉族)、阿撮(傣族)、搓收(叟人)等。哈尼然在这里生活了六代过半,将近“7代人”(七个王朝)。从斯益出发的第一组是哈尼王“最玛”的队伍,村寨建立在益切巴玛南边的山上。叫益切普玛,又叫“欧戚蒲玛”,水边大寨的意思。就是昆明市晋宁区的昆阳一带。斯益出发的第二组是大头人“最摩”的队伍。在返回者玛阿美的路上没有找到掉队的人马。三年后回到斯益米擦约定的地点,没有见到留居的队伍,就直接赶往昆明一带。不愿意与最玛的队伍合并,就住到滇池北岸昆明市官渡区蒲尼的旁边,这地方叫“谷哈”。在斯益,哈尼然王族“最玛”部落和贵族“最摩”部落是农耕生活,仪式由三个海贝转化为三颗谷粒;弱小的宗支部落是游牧生活。古歌是这样传唱:“建村立寨的日子到了,全能的摩批插上了三颗谷粒。一粒取名为人丁,一粒取名为六畜,一粒取名为五谷,用土碗罩住等了三天。”//“贫瘠的山上长出饱满的谷穗,不甜的井水变得清爽可口。一季种的粮食可以吃三年,一个栏厩的牛羊成了百圈。”起初,益切普玛与谷哈大寨哈尼然之间互相来往、通婚。数代人之后,在蒲尼的挑拨下,哈尼宗族内部发生了争端。大头人做了蒲尼的女婿后成了帮凶,甚至攻击了其他的哈尼部落,弱小的宗族家支先后出走。当蒲尼的队伍围困最玛的益切普玛时,最玛的队伍只能孤军奋战,再加上奸细败类“彼撒”的出卖而雪上加霜,几乎面临宗族灭绝。突围的时候最玛身负重伤、妻儿战死,只剩下一个孤儿。指挥战争的是贫民出生的“仰者”。古歌是这样传唱:“他不是高能头人的儿子,他不是全能摩批的儿子。……这个能人就是出谋划策的仰者”//“最玛头领召集全寨的哈尼人,……全能的摩批不支声,一寨的哈尼低下头。智慧的仰者说出了主意”。最后蒲尼的队伍攻击大头人“最摩”的谷哈大寨,内有少夫人“仰最卫优生扁然明”做内应奸细、外无援军相救,内忧外患的大头人队伍战败后离开谷哈米查。突围后最摩的队伍和最玛的队伍汇集在一处,继续迁移。古歌是这样传唱:“以虎豹为伴不如亲人和好,搓手发抖不如兄弟相拥。”//“两队人马并做一队,两条大路走到一起。”
七、盛产白银的“收玉南通”收玉南通:玉溪一带,包括通海。生长烟草和盛产白银。哈尼在这里分开了基石,再次分裂了政权。古歌是这样传唱:“一群人马分出两个村寨,一块石头分开两半基石。”//“麂子黄牛要分开,家猪野猪各自走。”由于迁来了一些泥匠蒲尼,所以哈尼就离开了。
八、子孙离散的“斯七米玛”斯七米玛:石屏县,即 “分道扬镳的斯七米玛”。最玛在益切战争中受了重伤,在斯七病死,临终前把遗孤托付给新最玛仰者。仰者把前任最玛的遗孤收为养子,取名“者噢”(者欧),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来哈尼然与先居民族蒲尼发生战争,各寨头人带领自己的族人各处逃难。分别之前,哈尼最后一次共同祭祀了神灵、一起宰杀秋房的牛。赔玛做了动员和嘱咐讲话:“不管去到哪方,先祖的古规不要遗弃。不要忘记走散的亲人,不要忘记哈尼的祖地。记住家人怎么相认,记住亲人怎么寻找。背诵家谱来相认,说出古规来寻找。不要忘记也玛普斯的古规,建村立寨按照也玛普斯古矩。不要忘记益切的灾难,不要忘记者玛阿美的良田。干活的力气不要使向同胞,一个有难七个来相助。寨脚要种下三排竹子(枝节分明象征代代传承),村头要栽上三路棕树(棕树不分叉象征众人一条心)。祝愿哈尼像寨脚的竹子一样茂盛,希望哈尼像村头的棕树一样坚强!”仰者最玛带领仰资部落糯美支系和糯比支系去了元江县境内“拉沙米擦”。大头人“哈尼魔鲁鄯善阿欧”带领莫作部落糯美支系和糯比支系,转战于滇东南高原,战死在建水勒甸山上(马鞍山),其族人分布于红河两岸的建水县、元阳县、金平县境内。
九、哈尼王国“拉沙米擦”拉沙米擦:元江县境内,具体是指元江坝。这以后哈尼然是定居农耕稻作和畜禽养殖紧密结合的生活。古歌是这样传唱:“罩碗下的三颗谷粒已经发芽,没有比这里更好的米擦了。”//“杀翻了圈里的肥猪,宰杀了肥胖的水牛。飘香的红米饭端上来,珍藏的美酒摆了出来。”(一)同病相怜的搓都米擦仰者从斯七突围后,带领仰资部落族人,渡过礼社江上游,来到元江县青龙厂镇甘庄坝“搓度米擦”。第七年,侬族也来到这里。两个民族共同生活了若干年。(二)丰衣足食的拉沙米擦由于人口增加,食物缺乏,仰者最玛让出了搓度米擦,另行开辟元江坝“拉沙米擦”(拉沙),哈尼然叫“洛巴倮德”,汉文化写为“罗盘甸”(罗磐甸)。这里虽然物产丰富,但是天气炎热。(三)瘟疫肆虐的洛巴倮德没有多久,拉沙发生了瘟疫,仰者最玛带领族人离开罗盘甸。经过元江县澧江镇境内的切嘎、带家罗得阿邦、漫阻九参、吓活等,最后来到阿撮村寨。炎热的夏天离开拉沙,秋天来到阿撮寨子,冬天渡江,总共三个季度。(四)背井离乡的渡江迁徙在阿撮人的帮助下,渡过元江水来到红河北岸,遇到石屏离散的哈尼然,在这里停留了七天,迁徙的队伍有一部分人留在了这里。
(五)已经消失的勒垤湖泊仰者部落继续迁徙,春暖花开来到高原湖泊建水县“勒甸”。第七年雨季,田地被洪水冲没,只有少数哈尼然留在这里。(六)盛产马匹的索哦米擦夏秋季节来到盛产马匹“阿莫”的开远市“索俄米擦”,哈尼然在这里更换了马匹。因为不能接受先居民族“蒲尼”的剥削,于次年春夏之交五月离开,不足1年。(七)瘴疠密布的江尾额米迁徙的队伍来到江尾河口县境内“额米”,这里是没有人烟的河沙大坝。发生瘟疫后紧急离开,迷失在原始森林里。(八)蛮江西岸的树垤之谜滚滚的大水引领哈尼然来到红河入口,渡过大河来到金平县境内“树甸”,这里到处有先居阿撮、腊俄、哈尼。迁徙的队伍在勐拉河坝停留了三年,开垦的大田叫“德玛咪萨”,这里又留下了一批人。
(九)阿普阿奎的嫁人狂女仰者最玛带领族人,沿着“背那洛玛”(藤条江)溯流而上,来到红河县大羊街乡“阿普阿奎”,相邻的浪堤乡有糯比支系“郎忒蒲玛”(砻腾、龙天)。若干年后,由于仰者妹子“者色”(都玛简收)成了嫁人狂女,并疯狂地抢夺娘家的田地,最玛只好带领族人继续流浪。民间传说,都玛简收后来寻找兄长“阿么”仰者。在绿春县境内“阿迪童家洛玛”,其祖传拐杖变成了“遮天树王”,在所有哈尼族生活的地方都留下了神话故事。(十)千古传奇威玛措奎廊最玛的队伍来到绿春县城山梁子“威玛搓奎廊”,这里到处是哈尼同胞,但是仰者不认识。最大的村寨叫“切奎郎得普玛”,最玛停留在“诺那藏普”(阿倮那)、“诺郎普斯”(牛洪)。哈尼然在这里充分地交流感情、全面地传唱古歌。队伍停留了数年,帮助当地同胞开挖了窝拖水沟“德表洛干”,自己耕种着河坝“阿迪童家洛玛”。(十一)盐马古道么拉村寨仰者部落重新起程后,经过大兴镇与牛孔镇之间,随行的哈尼然杰出工匠家毕阿龙和达蓝阿翁留下足迹,后人称为“阿龙爬安”。经过牛孔镇糯倮然领地么拉寨子,在这里歇脚养神。继续启程,翻越“莫索米格”,跨过“所普朗久”,回到了久别的拉沙米擦罗盘甸定居。
(十二)重逢者玛失散亲人仰者离开威玛搓奎廊,再次回到了拉沙。当拉沙坝子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古歌里重新出现了从者玛阿美掉队的那支后代,他们跨过南溪河“呀嘎洛巴”,进入拉沙坝子,并讲出了自己的迁徙路线。他们离开者玛阿美后迷失了方向,多年之后来到大理斯益米擦,但是那里的哈尼然已经迁徙了。于是这支掉队人马继续追赶迁往昆明益切朗玛的哈尼然,可是他们又走错了路,飘零在弥渡县“搓度米擦”,历经楚雄市境内“纳德”、玉溪市境内“倮巴”等,流转到李仙江支流“易么洛巴”(野玛洛巴),多代人之后一部分人转移到拉沙米擦。由于人群汇集,人口骤增,拉沙坝子的哈尼然由一寨分为四个大寨。(十三)初次建造罗盘古城各处流落的哈尼然,陆续汇集到元江坝,形成了一个哈尼小王国,哈尼然自称拉沙米擦,历史上称为罗盘甸。在木桩夹层栏内用砂石夯实的办法,把四个大寨围成一个小城堡,留下没有门板的三个城门。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拉沙坝子从四个寨子变成十个寨子,住房从城内扩展到城外。罗磐国历12代人,传15任最玛。十五任最玛是:1仰者——2者奕(仰者第七子)——3奕车——4者居(仰者第六子)——5居撒——6撒那——7那者——8者比(那者长子)——9者洒(那者次子)——10洒也——11也帕——12帕克——13克么——14么和——15和比。
- 上一篇: 空港15路增设站点公告、顺49路线路调整公告
- 下一篇:成年人的崩溃,只需一局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