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明 / 正文

三明:卍240925文字卍《楞严经》所犯愚婴级错谬 阿罗汉未得究竟,不达实相

2024-09-28 19:20:29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富楼那言)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伪经《楞严经》) 无学阿罗汉未得究竟涅槃,这是伪大乘者编造的典型谣言。诸菩萨自觉皆未圆满,而已达无学的阿罗汉自觉已圆,所证究竟解脱与诸佛等。所谓“犹未究竟”,实为颠倒之语、诽谤之词。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伪经《楞严经》) 诸菩萨自觉皆未圆满,而声闻阿罗汉已达无学、自觉已圆,所证解脱涅槃与诸佛等,所谓“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实为颠倒之语、诽谤之词。

一、于自觉,阿罗汉已达圆满与诸佛等 阿罗汉自觉圆满、已达无学,所修之法及所证解脱涅槃与诸佛等,无二无别,根本不存在比阿罗汉所证涅槃更殊胜、更究竟、更无上的涅槃。

比如: “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阿罗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杂阿含经》)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中阿含经》) “阿难!此俱解脱之外,且无更殊胜之解脱。”(《长部》)

虽然阿罗汉未必是佛,但佛必是阿罗汉,阿罗汉与佛陀于自觉所断所证无二无别。

二、于自觉,诸菩萨皆未圆满,不如阿罗汉 诸菩萨于自觉必未圆满,皆不如阿罗汉,乃至最后身菩萨亦不可称阿罗汉,最后身菩萨唯有成佛之后才可称阿罗汉。

阿罗汉,是佛陀十号之一,又译为应供,或译为应真、至真、真人等。 比如: “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律》) “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长部》)

诸菩萨乃至最后身菩萨,皆无三明六通,唯有自觉圆满的阿罗汉乃至诸佛,方可得三明六通。 比如: “五百释种比丘。即于座上自证圆满。破无明壳。断三界惑。成阿罗汉。三明六通。”(《律》) “时菩萨。于初夜得此初明。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所谓宿命通证……中夜得此第二明。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是谓见众生天眼智……后夜获此三明。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是谓漏尽智。何以故。由如来至真等正觉发起此智得无碍解脱故。尔时世尊。于彼处尽一切漏。”(《律》)

诸菩萨乃至最后身菩萨,皆不可称为阿罗汉,唯有自觉圆满、漏尽成佛之后,方可称为应供或阿罗汉。

比如: “释迦种中生一太子……若出家者。以正信心舍家趣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证无上觉成阿罗汉。”(《律》) “五比丘一切漏尽。得阿罗汉道。尔时世间有六阿罗汉。”(《律》) “是时。五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增一阿含经》) 此时,三千大千世界,无论有多少所谓的大菩萨,也只有六位可称阿罗汉,即佛陀与五比丘。

阿罗汉自觉已达圆满,所得解脱涅槃及第一义无出其上,故而阿罗汉亦名无上士,这也是佛陀十号之一。 比如: “漏尽阿罗汉成就十支。物主。若有十支。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中阿含经》)

最后身菩萨未得解脱涅槃及第一义,既不可称无上士,又不可称阿罗汉。

阿罗汉道,为诸佛所证所赞,经律中常说:“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应起偷婆”“释梵诸天尊重供养。”并以种种譬喻言说劝我等佛子应宜早证圣果,“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杂阿含经》) 然而,伪大乘对阿罗汉却极尽贬低之能事,极力诳惑众生远离解脱道,恐吓众生避免修成“焦芽败种”“自私自利”的阿罗汉。

三、声闻圣众已自度,亦可度人成三乘道 四双八辈声闻圣众所修所证之四圣谛,为三乘共法,三乘行人皆依此四圣谛,随所发愿而成声闻乘、独觉乘、佛乘等三乘圣道。 比如: “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阿罗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杂阿含经》)

四双八辈等声闻圣众皆四谛成就,所说之法与诸佛等。 比如: “大师.弟子义同义.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义。”(《杂阿含经》) “师与弟子,于最胜句,义与义、文与文,相合相会而不违背也。”(《增支部》) “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杂阿含经》)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