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英德 / 正文

英德:开个贴介绍一下本校的历史和冷知识吧

2024-09-16 15:42:06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持续更新

gkd

赶上直播了

支持正义史官,就你还代表老学长啊

+3

一、从英德的第一所官学谈起英德是广东省内最早建立有完善的书院体系的地区之一。《英德县志》载:“知英州王仲达首置涵晖谷书院于南山”。王仲达是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的英州知州,这里的鸣弦峰就是今天的南山,所建的涵晖书院便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和图书馆,后来晖涵书院逐渐演变成英德地区的官方学校,它极大地提高了英德甚至粤北地区的教育水平,有史书曰:“英之穷乡僻壤皆知向学,盖自仲达始矣。”可见其影响之大。英中西面的那条小路,就是以王仲达的名字命名的。(图1-1南山圣寿寺)

二、英德“三大书院”及英中的前身“近圣书斋”王仲达开办涵晖晖书院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自此,古英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古英州的文化氛围达到了一个高度。自宋至清,英德设有涵晖书院、龙山书院、会英书院、甘棠书院、文澜书院、文昌书院、文英书院等十四所。其中,会英书院(今市一小)、文澜书院(今浛洸中小)、文英书院(故址在今大湾镇)被誉为英德“三大书院”。英中的前身“近圣书斋”(旧址在今英城城南下街。)是在清康熙年间由知县田从典创建的,它是英德历史上第一所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官方学校,这个书斋在古代曾培养了一百多名解元、拔元、举人、贡生、进士,可谓硕果累累,这在当时仍是“商不富、贾不巨、工不良、技不巧 ”的英德是很难得的成就。(图2-1“近圣书斋”石匾)

21届学长路过

2024届高三有对情侣在科学馆楼服装室CP,以及东教学楼和后山厕所不定期刷新doing情侣

后山放硫磺其实是有渊源的,在2018届左右有情侣在后山do,有人的屁股被蛇咬了,然后才开始放硫磺的

三、英德中学的早年办学历史(1925-1938)1911年秋,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辛亥革命以后,广东的革命也进入了高潮阶段,年末,英德人卢寿椿带领600名革命士兵攻陷韶州府,韶州革命胜利。次年,卢任英德首任民政长(县长),卢留学外国,深感教育之重,他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后来英中正式办学时,他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英中的第一任校长。1925年,县长王子明于近圣书斋创办了简易师范班,但因为经费不足,只办了一期便停办了。1928年,英德县初级中学(即“英中”)正式成立,校址为原近圣书斋。1930年,英德县立高等小学校(即今市一小)并入县中。1932年,县中增设乡村师范班,学校兼教师范、初中、高中三个年段的学生。(图3-1今英德中学大门正门照)

四、英中风雨飘摇的岁月【上】(1938-1942)“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事总是无常的。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次年,广州沦陷,英德中学也因此而停办。1939年春,英德中学举校迁移至城郊古西祠(今马口西庙),同年12月,日军对粤北发起了第一轮攻势,第一次粤北会战爆发,年底,县城沦陷,英德中学随县政府迁移至尧鲤乡隔坑李屋(今石牯塘镇隔坑村)。1940年1月,县城光复,英德中学迁回县城文昌宫。1942年,增设高中,更名为英德县立中学,英德中学的教育体系逐渐成熟。(图4-1,1939年迁移至马口的英德县政府照片)

学长来点现代史

先停更一晚。补偿一个不是冷知识的冷知识,以前英中是不封闭的,门口全是小吃档,疫情之后,很多小吃档都撤掉了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