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榆树 / 正文

榆树:不起眼小支线的文学联想

2024-09-13 00:48:30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物流中转站”传送点下来背后有俩人,走近就会触发对话,一个叫老白,一个叫仁科。俩人各安排给你一个任务,这里只说一下老白的。简单说就是让我们操纵竞锋舰开三炮,听个响。一下子就让我联想起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最响的炮仗”。其实文章主旨和意图与这剧情并不相近,写剧情的人也大概不会想到这篇文章,但我仍然尝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由此推荐给大家。(引号内为原文)“最响的炮仗”跟汪后期的文章风格趋同,都是写人物,写故乡的民俗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变迁。语言非常平淡,但隐藏在文字背后暗暗涌动的伤感情绪,让整个文章都蒙上了旧胶片般的昏黄色调。文中的主人公“孟老板”,就是让我跟老白故事联系起来的人物。他是卖炮仗的,从前试炮十几响,全城的人都能听见。先前试炮仗,被炸到了左眼,从此成了独眼龙。“孟老板一只眼睛虽已废去,孟家烟火也从此站住了”,大家都认得孟老板,“若孟君者,真乃一勇敢之人也”。然而,“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再加上百姓生活苦难,“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经了一遭事,最后“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后来他把女儿嫁给了保安队队长,姓宋的做媒。“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女儿出嫁的那天,孟老板娘躲在门后拉衣袖拭眼泪。女儿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他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两个木架子,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分割线-------------------------------------------文章中有相当多民俗的描写,限于篇幅略去不讲,但都十分有趣。对于汪曾祺,一说起来都是“很会吃”“很会写吃”,中学大都看过他的一些句子,比如“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比如“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 ‘因为这苦和短,我马不停蹄,一意孤行”,比如“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比如高邮双黄鸭蛋。大伙对他的印象似乎更多是他的散文,一些人生哲理和优美句子。但这老头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或者用他的话说,人物小品文。汪和他的老师沈从文都是“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作品中清平如水的句子下暗含的诗意和韵味,都很值得品味。时至今日我回想起他们的一些句子和画面,心中总还是有轻微的颤动。而且两人多为短篇小说,书荒了的时候,或许可以拿来一读。有关汪曾祺的文集网上有很多种,推荐给大家他自己编的几本,以避免选文重复和疏漏。小说集《菰蒲深处》、《邂逅集》、《晚饭花集》、《矮纸集》,散文集《草花集》、《逝水》、《旅食集》、《塔上随笔》、《榆树村杂记》、《独坐小品》。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