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醴陵:江西农耕文化之美,都在这幅农人秋收图里!
2024-09-12 21:37:47 / 我要吐槽春日·萍乡春锣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乡土曲艺。它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和简便灵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并由萍乡市流传到宜春、万载和邻省的湖南醴陵、浏阳等地。在历书还不普及的年代,官府为了提醒各家各户及时耕种,专门派人以打春锣的形式走村串户通报当年农事季节(主要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名曰“送春”“报春”,至今在民间还保留着赞扬二十四个节气的春锣唱段。萍乡春锣作为当地的音乐文化象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存在意义和表现手法都让人印象深刻。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夏日·高安土城斗牛提及斗牛,人们总会第一时间联想起西班牙斗牛的精彩刺激,殊不知,每年农历五月十五,高安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斗牛习俗。高安有“黄牛之乡”的盛名,史料上也有“高安盛产牛”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衍生出一年一度极富娱乐色彩的民俗活动“斗牛会”。高安斗牛主要流传于高安市祥符镇塔前土城村一带。赛场上,黄牛铆足力气俯首对角,亦进亦退,互不示弱;场边牛主人扯着嗓子呐喊助威,场外观众时而欢呼,时而哄笑,热闹非凡。2010年,高安土城斗牛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高安土城斗牛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秋日·婺源“晒秋”立秋过后,婺源篁岭村的居民又开始忙活起来。在篁岭古村,只见那盛放农作物的晒匾依次从屋顶、窗沿上推出,晒匾上那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圆圆的绿豆分外抢眼,将布局错落有致的村庄“打扮”得五颜六色。晒秋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指的是各家利用自己房前屋后的空地来挂晒农作物。2014年,篁岭晒秋景观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村坐落在婺源县东部的石耳山脉之中,自古以来就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正是由于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促就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这一乡村振兴的丰收画面,“晒”的是春华秋实,也是村里老百姓的幸福劲儿。
冬日·万年稻作饮食万年县是人类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水稻一直是万年县境内主要栽培作物。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人耕技、歌谣、节令、风俗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习俗。美丽富饶的万年饮食文化非常丰富,用稻米制作的小吃品种繁多。有百吃不厌的饭麸果、元宵果;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水酒和谷酒,冬可御寒。“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种田的辛劳程度是难以言说的,因此农家对来之不易的收获格外珍惜。每年过年,万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米糕,这种米糕做得非常大,浸泡在水中,要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常年·赣地农谚历史悠久的传统稻作文化,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先民智慧。赣地先民们根据自然规律安排农事,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民谣,成为江西稻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赣地百姓育秧时传唱“栽禾看秧,娶亲看娘”,表明耕种水稻时要格外注重秧苗的培育。此外,还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禾耘三道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等诸多口口相传的农谚,都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简短通俗。在辛苦劳作之余,人们还不忘编唱一些歌谣来愉悦身心。如《舂米号子》,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节奏规整,似说似唱,充分体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
- 上一篇: 醴陵房价走势,我不说话就贴图
- 下一篇:左 权: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