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汨罗 / 正文

汨罗:说穿了,湘文化70%来自吴越文化,远大于苏北的吴越文化成分

2024-09-12 21:09:38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说穿了,湘文化70%来自吴越文化,远大于苏北的吴越文化成分,这不是攀亲戚或抱大腿,我研究常德本土文化,才惊讶的发现,常德地方文化几乎没一个完全是本土产生,尽是舶来文化,我都感到沮丧,不说远了常德最有名的地方文化常德丝弦全部来自江浙,常德汉剧主要是苏腔,昆曲,青阳腔和弋阳腔,至于花鼓戏呢整个长江流域都有,所谓楚文化呢就一个端午节和龙舟赛,也是长江流域共享的,湖南大部讲湘语,而国内外学者结论是吴湘一体,是高度同源的。

小时候听民间艺人吟唱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现在还能背出很多,“上虞县,祝家村,有个祝英台,聪明伶俐真可爱,好个女秀才,十指尖尖象藕节,两弯鹅毛月,学生两边排,都爱祝英台。......”,这是湖南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应该算湖南地方文化遗产了,因为歌词是湖南人自己创造的,我不说出来,别的地方听不到。

端午节是吴越的,你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

昆山腔、弋阳腔都属于温州南戏四大腔派之一

我研究常德地方文化时才惊讶地发现,几乎没一个是在本土产生,只是做了一些改进,当时真的很沮丧,没一个是完全本土产生的文化,因为湖南人除了湘西少数民族外几乎完全是长江中下游移民,本土文化就是湘西少数民族的一点巫文化(巴蜀文化)而湘西闽文化成分比例也不少,到处都是妈祖庙“天后宫”

看看昆曲流行地区

我研究了扬州几大地方文化,结果没有发现一点苏南文化的影子,都是在扬州本地产生的

看到一些苏北人抢江南文化,我就笑了,我就重点研究了一下扬州的几大地方文化,结果让我惊讶,几乎没有江南文化的影子,反而湖南尽是吴越文化,而且占到70%左右,以前我都不敢吭声,觉得很沮丧,原来我们湘文化尽是船来品,只是改进了一下,而我们却没怎么去争抢江南文化或吴越文化

小时候,在水利工地玩耍,听他们打夯唱的《打夯歌》“哎呀子哎哟,哎呀哎之哎之哟,....”,没有一点抑扬顿挫的金属感,没有一点力度感,倒象一首舒缓的小夜曲,就象湖南起伏和缓的山峦,就象一个温柔的江南女孩,我都觉得象有气无力的感觉,倒是很优美动听,哈哈哈

讲个笑话,以前我努力探寻我们这里独创的文化,结果一研究就很沮丧,尽是舶来品,只是结合本地改进了一下而已,以前我不敢吭声,哈哈哈

先把江南文化的定义搞清楚再来废话 扬州文化就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 文盲

看到苏北人抢江南文化,我就躲着笑,实际上湘文化大部脱胎于吴越文化,只是加工改进了一下,说穿了,湘文化大部是“偷”的吴越文化,因此以前我都不好意思说,有点做贼心虚的感觉,哈哈哈

扬剧起源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诨,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扬州清曲剧目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花鼓戏,因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扬州香火戏由原农村烧香敬神、香火会演变而来,“香火”即主持香火会活动的男巫:因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

实际上苏南民间音乐曲调风格和湖南民间音乐曲调风格出奇的一致,去听一下《茉莉花》和《浏阳河》,再听一下苏南风格的《天涯歌女》和湖南风格的“采槟榔”,风格几乎如出一辙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