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蒙自 / 正文

蒙自:蒙自这种用刀切出来的黄金丝,在云南怪出名的!

2024-05-13 19:34:28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说到新安所,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石榴、年糕、沾水卷粉烘豆腐,大约都离不开吃的,在新安所还有一种“东西”,它不是吃的,也不是用的,但“怪”的出名......

还记得小时候,夏日炎热,街边的大树下总坐着一些大爷、大叔,抱着一个个水烟筒,一边下着象棋,一边“吞云吐雾”,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声音和浓郁的气味,水烟筒旁边放着一包用报纸、菜叶包着的金黄色细丝状的东西,抓起来一闻有点香又有点刺鼻,那就是小编对刀烟的初印象。

新安所旧时晒烟场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的是新安所几辈人的记忆。刀烟,作为新安所镇的特产,距今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记得小时候,小编常常把耳朵贴在爸爸背上,听爸爸吸烟筒发出的“咕噜咕噜”声……新安所的烟草是舶来品,据记载,明末清初(1620—1627),烟草传入蒙自种植,名为晒红烟,清咸丰元年(1851),新安所开始大面积种植烟草。清同治八年(1869)响水河村周氏兄弟第一次用菜刀把烟叶加工成烟丝,新安所刀烟问世。

1870年,周氏兄弟制造出烟板凳,刀烟加工工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后又在烟板凳的基础上,改用木榨推刨推烟,至此,新安所独特的“木榨推刨”加工烟丝工艺形成,沿袭至今。

说到刀烟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伴侣,水烟袋。在粗竹筒约三分之一高插入一根细竹管,里面再装上清水,一根水烟袋就制成了。水烟袋在云南又叫“烟筒”“烟锅”,是用来吸食刀烟的专用工具

刀烟香味淳厚,性子平和,用配套的水烟袋吸食,较之传统纸烟尼古丁焦油等危害要少,加上其相对低廉的价格,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那么,如此金黄细如发丝的刀烟,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为此,小编专程走访了新安所镇南屏街的切烟世家,肖炳红、肖炳学两兄弟

“现在很少!全新安所可能唯一就有我哥还在坚持切,我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改切机器烟了……”肖炳学说人工烟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加上销路也不怎么好,越来越多的切烟师傅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切烟刀,改行了。

资深人工刀烟师傅:肖炳红"人工一天下来顶多能切一公斤烟,机器可切至少70斤。人工烟,它没有机器切烟那样高速摩擦带来的高温,切出来的烟味道要纯正一些。“肖炳红告诉小编,他14岁开始跟随父亲切烟,到现在已经切了近35年了,曾经还在政府举办的切烟大赛中获得过二等奖。

肖炳红说:“我切的烟丝,不仅附近的县市的人会来订购,甚至一些远赴香港台湾朋友都会想法带过去吸,他们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喝水要喝梨江水,嫁人要嫁刀烟郎。”昔日的一句流行语,道尽新安所刀烟曾经的鼎盛。在过去,刀烟作为新安所镇的一项支柱产业,新安所人几乎家家种烟切烟。小伙会不会切烟,甚至已经成为了能不能说到媳妇的一项标准。尽管如此,在新安所能真正切得一手好烟的人,仍然屈指可数。这说明切烟不是一项简单的活,不仅需要长期的坚持训练,最关键的是还要有悟性。

肖炳红:“切烟要靠腰、腿、手、腹部等协调配合发力,你能学会就是会了,学不会就是不会,一句话就是要有悟性。”

在现场,小编有幸得到多位切烟师傅的轮番演示和讲解,实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只可惜,小编……属于没有悟性一类。

后来新安所人很快发现仅靠自己种植烟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众多切烟师傅纷纷把目光转向周边村寨,靠收购别人晒干的烟叶来加工刀烟丝,收购回来的烟叶,还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加工,才能使用

撕烟,实际就是去掉烟叶的梗,只保留叶片。撕烟是一份非常繁琐的活儿,得有足够的耐心才行,急性子是不适合这项工作的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