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永城 / 正文

永城:为大家介绍下永城风景民俗

2024-04-24 14:15:40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首先芒山景区镇楼永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地12平方公里,包括4大景区、30个旅游景点。旅游区分布有春秋时期孔夫子周游列国时避雨晒书的夫子崖;有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墓冢;有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建汉室的纪念碑。更有规模宏大、品位极高、令人叹为观止的西汉梁孝王陵墓群,其中梁孝王王后墓长21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汉墓中出土的壁画、金缕玉衣、鎏金车马器、骑兵俑、精美玉器等众多文物,实属稀世珍品、艺术瑰宝。在“美景中国·中国最美潜力景区排行榜”官网评选中,芒砀山汉文化景区位居“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遗迹遗址排行榜”第一名。

日月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起源于对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属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是永城市委市政府创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而打造的高端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它地处永城市新城区、老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之间,总规划面积为2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6平方公里水面、6平方公里的绿地、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和6平方公里生态农业用地。 景区于2009年12月28日开工,计划总投资为10亿元,其中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资金3.86亿元,永煤集团3.6亿元,省地质环境治理资金9133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63亿元。整个工程分为四个工期,目前正在进行三期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土方2500万立方米,形成水面5000余亩,铺修道路14.7公里,园林绿化1700亩,种植各类树木5.4万棵。生态和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 2014永城市日月湖景区被水利部评选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日月湖景区按照“大自然、大环境、大气候、大气魄”的总体思路,突出“日耀鑫穗、月映乌金、日月合璧、绿满汉源”的理念,设计有体育运动休闲、生态湿地、健身休闲、园林艺术、汉源文化、艺术休闲等区域和以湖、堤、塔、庙、亭、桥、阁、岛、山为格局的“日月湖二十四景。北部以人文景观为主,中部以艺术景观为主,南部以自然景观为主,设计别具匠心,景观独树一帜。 工程完成后日月湖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商务、金融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是永城未来的生态风景廊带和第三产业集聚区,对进一步拓展城市规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发展生态旅游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芒砀山文庙,亦称夫子庙,位于永城市东北三十五公里芒山镇夫子山南麓。夫子山是芒砀群山中的一座,因孔子在周游列国返回鲁国时曾在此避雨、晒书而得名。后人为示纪念,在此建文庙、立石碑而祀之。 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院内石碑记载,明末曾遭兵焚。现存文庙是清末建筑,坐北朝南,由启圣殿、东西厢房和大成门组成。主殿启圣殿,硬山灰瓦顶,面阔五间,长19.20米,进深四间,宽13.20米,构架特征为七架梁带前后双步梁,并出四架梁前廊,前廊梁下作轩。廊下有四根八楞石柱擎檐,石柱正面阴刻知县陈梦莲所题楷书楹联:“德配天地修高明博厚之大,道冠古今统二帝三王之傅。”“近圣人居若此其甚,中天下立无得而”。东西厢房各面阔五间,长13.74米,进深一间,宽4.8米,前檐带廊,构架为五架抬梁式,硬山顶,仰合灰瓦屋面。大成门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长9.80米,进深二间,宽4.40米,硬山顶,仰合灰瓦屋面,前后各有三级踏步,前后檐各用两根八楞石柱承重,两前石柱下面阴刻楷书一幅楹联:“宫墙数不得其门终外望,砥平直矢能白是路即中行”。院内正中月台下有三通石碑掩映在两株千年古柏的浓荫下。 文庙西北角20米是一天然石崖,向外伸展7.5米,东西面阔15米,相传是孔夫子避雨场所,崖下有园雕孔子座像一尊,高1米。东北角百米处是三座清初建造的古塔,其中一砖塔上有刻铭:清真先师一位之灵,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修。塔下因埋葬文庙住持僧人郭自高,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郭塔。 文庙、郭塔、夫子避雨处这一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文庙和郭塔是研究当地佛教建筑和雕刻工艺史的实物资料。塔上数以百计的砖雕石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地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的好材料。

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东北角烈士陵园内。据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崇法寺……创建在唐以前,绍圣初建塔,高数丈”。现寺已无存,仅剩此塔。 据史书记载和塔内地宫石、砖刻文可知,该塔始建于宋绍圣元年(1093年),塔成于绍圣五年(1098年)。崇法寺塔是一座楼阁式仿木构式砖塔,平面呈八角,九层,通高34.6米,分外壁、回廊、塔心,每层内部构造各异,塔内走道用砖石混合砌成。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拔专项维修经费10万元对其进行了彻底维修,基本上恢复了古塔的原貌。 塔的基座为八角形,高1.6米,周长24米。第一层,东、南、西三面辟圭形门,门内小室互不相通,均用十层叠涩砖砌成四角攒尖的藻井,下为地宫。北门梯道可盘旋登塔。塔的底层转角处为梅花形倚柱,柱下为砖雕莲花覆盆式柱础。西北、东南两塔壁上砌有砖雕古钱纹假窗,东北、西南砌龟背纹假窗,窗两侧嵌有佛像砖。各层塔檐用相错叠压的莲花瓣砖和仿瓦砖砌成。檐上用砖雕斗拱承托平座,三层以上只有四个圭形门,无假窗装饰。一至四屋的平座斗拱之间镶嵌有琉璃佛像砖,五至九层的斗拱为单层,无佛像砖。五层以下为双层斗拱。塔每层翼角处有石质螭首,下吊风铎。九层圭形门内为实心,最上部是八角攒尖顶,顶上安置铁刹,塔刹被八条铁链固定在八个角端。塔内各壁面上共贴嵌黄、绿釉模制佛像砖323块,造型统一为一佛二弟子。塔每层的高度从下至上依次递减,整体形状呈抛物线形。 崇法寺塔在地域划分上介于南北古塔风格之间,其建筑形制及风格上也是南北方造塔艺术的综合产品,塔内结构上将穿心式、回廊式、方形壁内折上式和八角形壁内折上式揉合在一个塔内,也是宋塔建造中的一个优秀作品,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工程技术及造型艺术水平的实物标志,也是研究佛教史迹和建筑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抗大四分校旧址,位于永城市西南30公里李寨乡麻冢集。由校址、校部、银杏树三部分组成。 1938年夏,为深入敌后抗日,彭雪枫同志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于9月29日从豫南确山竹沟镇誓师东征。1939年1月,到达豫东永城、皖北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开始点燃了中州大地的抗日烽火,开辟了豫皖苏抗日革命根据地。1940年3月,在其随营学校的基础上,报请党中央和抗大总校批准,改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兼校长,副司令员吴芝圃兼副校长,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育长先后为刘作孚、刘清明、方中铎,支队领导成员任教员。学校在永城共办两期,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近2000名。1941年5月中旬,抗大四分校随部队转移到皖北等地学习,至1945年11月结束,共办六期,抗战已取得胜利。抗大四分校的创办,及时地为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党政机关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当地军民誉为豫皖苏边区儿女革命胜利的摇篮,新中国的育才阵地,至今仍是矗立在豫皖苏边区人民心中的一座伟岸丰碑,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力阵地。 抗大四分校旧址现存校址、银杏树两处,校部的三间土坯草顶房,由于年久失修现已倒塌。校址在麻冢集北街路东,原清末时期的泰山庙大殿。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石灰顶,是当年四分校的会堂和教室。殿内东西山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当时四分校的同志用土红颜料书写的美术字标语和宣传栏。东山墙书“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政治方向”,标语下方是南北并列的“歌咏栏”、“学生栏”;西山墙书“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抗战力量”,下方有“防卫栏”、“时事栏”。 银杏树在麻冢集东北一公里的曾楼村后,树龄已有千年,干围6.5米,树荫遮盖400多平方米,树下是当年四分校学员夏天学习、聚会、议事的场所,至今大树仍枝叶茂盛。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