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梅州:黄友圃…遵庚自传,应该是广东梅州的吧
2024-01-10 08:45:36 / 我要吐槽到了近代,缪斯女神对攀桂坊的眷顾,转移到黄家的门上。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那动荡的年代,放眼世界、关怀国家命运的心灵,造就了黄遵宪这位攀桂坊最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耀眼星座。《人境庐诗草》和《日本国志》的锋芒甚至感染了他的后辈,“我手写吾口”的理念被后辈诗人李季子、黄药眠们继承传扬,在冷圃诗社、南社、创造社留下不可磨灭的身影。他们都心系民瘼,游历祖国河山和世界各地,寻求振兴衰弱国家的真理,作品发乎情又开拓诗的新境界。 再细数黄基、黄篑孙、李臶临、黄荐鹗等云雀般鸣唱的诗歌精灵,攀桂坊又是诗歌摇篮。 百步长江,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在攀桂坊的人境庐,有一幅黄遵宪拟的对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这百步长江指的是他书斋百米之遥的浩荡梅江。攀桂坊的梅江边有一个叫“水打伯公”的码头,它是以前梅城通往外界的水运交通要道,近代以前,水运是通往外界的便利交通方式,得天独厚的地利造就了攀桂坊工商业人才,也为梅城输送海外留学生提供了“便利”,让攀桂坊的人有了更多了解外界的机会,开阔了视野、开放了意识,造就了攀桂坊得风气之先的开放眼光,从而稳固了攀桂坊的深厚文化根基。 作为攀桂坊的杰出代表,黄遵宪是走出封闭用自己的笔描绘世界新事物的第一人,以此探索中国的未来蓝图。黄遵宪能有如此敏锐的思想,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攀桂坊人们观念开明的态度应是因素之一。早在黄遵宪之前的1820年,诗人李光昭就和友人杨炳南结伴游学澳门,写下《阿芙蓉歌》痛斥鸦片的危害,杨炳南则根据乡人谢清高的出洋经历写出世界地理著作《海录》,比魏源睁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还早一些。 1898年,黄遵宪被罢官回乡,把生命的最后历程留在攀桂坊。在家乡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派出留学生赴日留学,推动与世界接轨的新式教育在梅州展开。攀桂坊的子弟黄篑孙、黄信、黄干甫、黄枯桐、黄遵庚等人纷纷走出国门,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黄信回国后与李季子一起创办桂里小学,黄遵庚创立梅州农业学校和梅州师范学校。还有嫁入攀桂坊的两位女子叶璧华和梁浣春,分别创办懿德女子学校和嘉善女子学校、私立桂里女子学校、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等,有力推动梅州女子教育的发展。攀桂坊人的开阔胸怀甚至表现在对待西方宗教的态度上,黄文彬又名黄墨村,秀才出身的他在吴登初的支持
秀才出身的他在吴登初的支持下,与德国传教士合作创办务本中西学堂,得到黄遵宪的赞许,该校成为梅州中学的前身之一。黄文彬为了推动现代教育,甚至受洗改名黄慕罗,参与基督教会学校广益中学的开办,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又与地方士绅名流一起在天字岃创办嘉应大学。 前几年,笔者到南京的秦淮河怀古,在重建而局促一隅的乌衣巷走了一圈,终于明白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权势和财富终将随着生命的终结消逝,华堂丽舍也会随着时光流淌云散。攀桂坊的那一批风流人物虽走入历史,仍然不断被人缅怀和研究,是因为身后留下一股文化力量,等身的著作、厚重的思想,还有人境庐、东山书院、嘉应大学、梅州农业学校等文化符号。这是权贵门第无法比拟的永恒,是这个文化社区外观如何改变也将保持的魂。 攀桂坊几里路的地方,蕴含千年的人文历史、看不完的客家历史画卷,是可以供你啜取文化营养的岭南“烟雨江南”。[5]
广西黄氏宗亲寻根寻亲!望各地黄家人帮忙!寻找祖上源头同宗兄弟以乾、以坤、以清三兄弟约于明朝天启年间从广东惠州府归善县迁上广西【浔州府】今桂平市立业。以乾公初迁水口,又迁樟马桂塘屯,后迁至马皮乡嘉荷村定居立业。后裔目前遍居马皮嘉荷、水秀岭岗、新村、古愣塘、金岭、桂平城区、木圭蓬莲、石咀街、金田、柳州、南宁。以清公迁石咀罗洪下村立业,后裔目前遍居横筛岭、山边田、吕公殿、碑塘、寺堂表、木山。对于以坤公支系失联问题,以乾公族手抄本记载,以坤公在广西桂平市麻垌镇南乔村落业,但经数代人寻访,目前均没有联系上。对此,双方均表示高度关注。为了争取早日实现家族大团圆,双方一致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黄氏网络平台或其他途径继续访查。2017年统计以乾公家族目前已繁衍了17代人,家族约有430年历史,总人口约6700人左右。以清公家族目前已繁衍了19代人,家族约有425年历史,总人口约2300人。
- 上一篇: 离异男征婚,广东河源
- 下一篇:我梅州江夏堂黄氏家族应该是从景昇公以来有根可循。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