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吉首 / 正文

吉首:破译湘西的神秘

2024-01-06 07:40:51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湘西”,是对湖南省西部,即沅水、澧水流域的泛称。按现行的行政区建制应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邵阳市西部以及常德市西缘的一部分,地理上均属于武陵山区。需说明的是,1952年9月成立了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驻吉首,辖永绥(花垣)、凤凰、乾城、古丈、保靖、泸溪六县。同年12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4县划归自治区管辖。1955年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上述10县。1981年,吉首改县为市,1985年大庸改县为市。1988年,大庸、桑植析出,与常德慈利县组建成张家界市。现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只有8县市。这是狭义上的湘西。

湘西沅水上游,分布着五大支流,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溪、辰溪”,所以历史上湘西又称五溪。被认为我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武陵山脉自贵州苗岭分支,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行乌江、沅江两江间,蔓延于沅江、澧水两江间,经常德西境平山止,山脉长420多公里,海拔500~2000多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因此这一地区又称武陵山区。

军 功 的 荣 耀 与 匪 患 的 悲 怆 如果说湘西的大江大河,培养了湘西人与天斗、与地斗、与物斗的敢于拼搏的求生精神,所以不难理解,在动乱年代,湘西出现很多绿林英雄和劫富济贫的山地之王,以及天下出现大乱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卫国之士。战争的频繁造成了湘西匪患,“湘西匪多”成了外地人看湘西的一个基本观点。历史地分析,湘西的土匪只是极少数,多数都是那个动乱时代成长起来的强悍不屈、敢作敢为、浸透着湘西民族性格的传奇人物。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写松骨峰战斗中的英雄有一半人是湘西男子,源于湘西土匪。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投入了四个师兵力,大部分伤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湘西土匪改编成的,就连《英雄儿女》中王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形据说也是湘西张家界市的志愿军战士宋海桥。

文 化 交 融 中 的 楚 文 化 个 性 比起中原、滨湖等发达地区,湘西武陵山区有大片荒山、草地、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人烟稀少,可供开发。崇山峻岭中,有四季野果可食,水中鱼虾肥美,自然灾害相对轻缓较少,因此要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是不太难的。加之千山万水间又可以躲避世间动乱,所以自古至今,中原、巴蜀、滇黔等地的人们向武陵山腹地迁徙成为必然。这种人口大量向湘西迁入,形成了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集居的生存格局。湘西30多个县市内,生活着30多个民族,这30多个民族如回、满、蒙、维、白族等都是由外迁入湘西的。

另外一种结果就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湘西原住民创造了古老的以巫为特征的原始文化。苗族带来了苗文化,巴人迁入湘西后带来了巴蜀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但却都不是湘西的主流文化。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虽对湘西影响很深,但并没有取得绝对性的支配地位——湘西的主流文化属楚文化。而湘西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地理也在客观上为巫楚文化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所以巫楚文化在湘西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历经千年社会动荡而不断丰富发展。这种巫楚文化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婚葬习俗、生产生活、图腾信仰、歌舞娱乐、服饰建筑……

在巫楚文化中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泛神感情,信万物有灵。如湘西苗族信72神,有36善神,是禳灾降福的,36凶神是作恶降灾的,都在人们的敬拜范围内。小小的凤凰山城在清末民国初年,有50多座庙宇庵堂,浦市竟有60多座。佛教在湘西虽然并没有取得支配地位,但佛教的庙宇却到处在修。与浦市隔河对望的有座江东寺,修于唐代。特别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寺侧院有座转轮藏,用木头作成,高三四丈,共三层,雕刻有2000多个大小不一的菩萨,上下用斗大的铁轴相承,三五个人扶着有雕刻龙头的木把手用力转动它时,声如龙鸣,半夜时分,数十里之外都能听见那凄厉而绵长的声音。传说天下共有三座半转轮藏,浦市占其一,此转轮藏毁于抗战炮火。

现在到湘西旅游的话,经常可以看到上刀山、下火海、“三人破石”等能够带来强烈视觉刺激和体验的惊险节目表演。上刀山,就是赤脚踩在锋利的钢刀绑成的梯子上,踏着刀刃攀援而上,而“下火海”则是赤脚踏在被篝火烧得通红的铁板上,穿过熊熊燃烧的火堆。“三人破石”是将一张上钉锋利的铁钉的木床摆在地上,一名表演者仰面平躺在钉床上,他的肚皮上平放一块大木板,木板上插满了刀刃向上的刀片,第二个人依法躺在锋利的刀刃上,再在第二个人身上放一块依然插满钢刀的木板,第三个人再躺上去,肚皮上放一块重约上百公斤的石头,两个彪形大汉、手持铁锤上场,轮番将石头击碎,躺在钉床、刀锋上的人毫发未损。

其实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是苦练出来的气功在起作用。只要功夫精深,是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或睡钉床,这种功夫早在民间流传很广。但在过去,这些玩气功的人玩前是要用“辰州符”使法水念咒语的,用雄鸡、香纸、酒等物敬请师傅,让师傅——神——来主持这种表演,从而将这种气功巫化、神秘化。上文提到的“辰州符”,又称“灵符”、“神符”、“桃符”,乃辰州(今沅陵)地区巫师们首创,故称辰州符。早在四万多年前,五溪地区的巫文化就相当发达,当时巫文化的中心就在辰州。辰州符非常复杂,有150多道巫术样符,其中包括符书、咒语、手印、步形等几个基本要素。民间传说,辰州符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固定法术,主要作用有驱邪镇妖、保护良善等,因此不但用途非常广,传播得也非常远,几乎可以算作是巫文化的代表和标志。

更为著闻的是辰州符赶尸的传说,湘西人有在外地谋生或从军打仗的,不幸客死他乡,亲人们都盼他能落叶归根回到故乡,但迢迢数百里乃至上千里,交通不便,尸体怎能运回来?于是便请巫师用辰州符赶尸体回来。传说巫师作法赶尸时的口诀,不过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尸体能走动受这种歌的影响。辰州符主要工具是一碗水,减少时就及时添加。学者钱穆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著《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对辰州符赶尸写到:“人之心神……可与死者心神相交。死生界限,迄今仍难定。又如客死他乡,其生命机能或未骤绝。中国有辰州符,念咒焚符,使死者随其步行,历数日数百里之遥,抵达死者家门,乃始倒地不起。此事极神秘……论其始,必有人先通此术,乃以传人。其如何得通此术,倘详述经过,亦一绝大科学问题,不得谓之乃神怪。”钱先生把辰州符划归道教范畴,并对赶尸传闻从心理学上分析,认为赶尸现象乃因人之心神与死者之心神相交相接所至,今故称之为通神之术,中国到处皆有。其分析虽也能自圆其说,但离解开辰州符之谜,尚且很远。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