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集安:不喝集安白,感情上不来看到这瓶酒,会勾起很多集安人的回忆
2023-12-01 08:00:25 / 我要吐槽集安县酿酒厂是集安老字号企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县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生产的白酒类、果酒类、曲酒类产品琳琅满目、名震一时。创建伊始 百废俱兴当时酿酒原料主要是各种粮糠、橡子米、地瓜干等,因为饥荒年代,粮食都不够吃,更别提用粮食酿酒了。所有工序都靠人工,烧酒用人压水,没有一点机械,发电靠柴油机。当时,酒厂上市销售的全是散白酒。果酒的原料相对比较多,有山葡萄、家葡萄、圆枣子、山里红等。集安县酿酒厂成立于1958年6月,原名叫“集安县野生植物酿酒厂”,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建厂时第一任书记是韩玉英,厂长王世清。当时的厂房面积500平方米,年产白酒27吨,产值7.7万元。1959年,酒厂转入工业系统,改名为“地方国营集安县酿酒厂”。集安白酒“口感醇厚,入口绵甜,润喉清爽,回味无穷”。至今,集安人聚会的酒桌上还时常流行着“不喝集安白,感情上不来”、“喝了集安白,集安没白来”、“喝集安酒,不忘好朋友”等祝酒词,足见“集安白酒”的独特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追集安酿酒厂的历史,回味渐行渐远的“集安白”的味道。
酒厂全厂职工30人,厂区空地给职工每人两垄种菜。厂里还养猪,每到年节都给职工们分肉,职工福利在当时集安企业中属于一流的。1966年,酒厂有了新发展,白酒产量有所增长,原材料纳入省计划,国家给调拨玉米做酿酒原料。1966年,白酒当年产量达到100吨,同年还创建了装瓶车间,工作人员不够用,就雇临时工和家属工。集安酿酒厂的瓶装酒是通化地区的首创产品,进入市场后特别受欢迎,年节时候都要凭票供应。e
果酒类主要是葡萄酒、圆枣酒、山里红酒,产量不多,主要由商业二级站统一销售。研制曲酒 锦上添花1973年,酒厂开始试制大曲酒,第三任厂长孙庆国是部队转业的老营长,工作雷厉风行。
孙厂长带领供销副厂长、生产科长、技术员一行四人组成考察小组,去南方考察学习。他们从陕西的西凤酒到成都大曲、宜宾五粮液、泸州大曲和贵州茅台。经过一个月南方考察学习,掌握了丰富的酿酒生产工艺知识,回厂后马不停蹄,立即做出生产“集安大曲”的决定。
曲酒不同于普通白酒,它的生产对于原料、工艺和蒸馏方法的要求都十分严格。特别是对酒窖的条件要求高,除了具备普通白酒色、香、味、绵以外,必须获得特殊的香味特征,而且必须归类于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之中。经过原料筹备,老窖培养等准备工作,两年后,第一批“集安大曲”终于面市,二百箱酒不到三天被抢购一空,顾客反响好评如潮。
当时,他们大胆使用航空起运送到五粮液酒厂化验鉴定,发回的检验指标,均符合特香型大曲酒要求指标。在此基础上,酒厂不断创新改良,不到三年时间,新研制的“集安精制大曲”问世。“集安精制大曲”品质高贵,瓶型特殊,供不应求,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地方财政增加了不小的收入。有人赞誉它是“集安小茅台”,不仅集安人以此为荣,就是来集安的远方客人,离开集安必带两瓶“集安大曲”方觉得不虚此行。
办公楼“五脏俱全”。化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劳资科、门卫室在一楼;书记室、厂长室、生产科、财务科、供销科、行政科在二楼;工会、大会议室(可容纳150人)在三楼。酒厂建设初具规模,集安酿酒厂综合办公楼当时在全省酒行业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县工业系统开会都在酒厂会议室进行,厂里还接待过全国葡萄酒评比会。当时的县委书记刘希林,特别重视酿酒厂的发展,建议扩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1978年底,新建成的白酒机械化车间正式投产,出酒率高达44.5%,产量大幅上升。
厂里因势利导,就地焊接不锈钢贮藏罐,每罐容量50吨,车间烧出的酒通过管道直接输入贮藏罐,省时省力。由于企业产量高,效益好,当年就获得“全省学大庆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此后,国家对酿酒行业出台优惠政策,集安酿酒厂用税金偿还了贷款,并更名为“集安县酿酒总厂”。从1979年开始,白酒机械化车间年产量达到3000吨,集安白酒声誉越来越好。全厂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产量与效益挂钩,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人都为争夺高产,节约原材料,提高出酒率,献计出力,白酒高产班班长杨培林受到省工会表彰,奖励省产手表一块。酒类齐全 管理有序1979年,集安酿酒总厂还接待了东北三省酿酒行业白酒质量品评鉴定会。“石桥牌”集安白酒被评为吉林省优质白酒,从此“石桥牌”集安白酒一举成名,很快占领了东北乃至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市场,供不应求。
果酒类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葡萄酒、山楂酒产量也达到上百吨,集安酿酒厂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产量大、效益高、品种全、质量好的中型国营企业。白酒类有集安白酒、集安二锅头、集安春酒、集安老窖、集安琼浆。果酒类有特酿葡萄酒、罗木葡萄酒、山楂酒;曲酒类有精制集安大曲、集安大曲。老酒的包装各自不同那段时期,来集安酒厂买酒的人排起队来一溜两行,浩浩荡荡很长的一支队伍。外地来集安拉酒的汽车,不等上两三天就别想拉走。每天酒厂大门一开,院内就像唱大戏一样人山人海,热闹纷繁,效益异常火爆。1983年,酒厂实行国营企业全面改革,厂内实行包保责任制,进行“厂内银行管理”。车间用料,厂部月初下达指标,实际生产用料拿厂币到厂部来买。这样的管理制度实现了人人理财,节约了原材料,产量也不断提高,职工们还能得到一定的奖励。到年底每个职工能得到奖金400多元。
为了应对市场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厂里还及时成立了销售科,选拔有能力的人做销售工作。这一年,酒厂还参加了天津全国小商品交易会,这是集安酒厂第一次走进市场卖酒,这次交易会葡萄酒发展形势看好,当年就完成利税80多万元。1984年春,厂里给每名职工做一套毛料衣服(厂服),每人发两个液化气罐,全厂上下情绪高涨,干劲十足。厂领导向县里汇报了葡萄酒生产的大好形势,建议扩建葡萄生产线。这样一来,既可以扩大生产,增加效益,又能带动农村葡萄种植业。葡萄酒种植基地国退民进 退出舞台1984年底省里立项,投入资金2000万元,预计产量5000吨,建一个现代化花园式中型企业,集安县酿酒总厂也改名为“集安葡萄酒总厂”。1985年开始动工,县里直接领导指挥建筑工程,抽2名副厂长负责葡萄酒总厂扩建的具体工作。与此同时,厂里每年参加两次全国酒类交易会,需要做很多工作,产品需要不断更新,品种需要不断增加,最多时白酒、葡萄酒高达二十多个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1987年初,葡萄酒总厂扩建工程竣工。葡萄酒半自动化车间开始试生产,厂区占地面积十多亩。办公大楼和厂房都是现代化设备,厂区环境优美,有铁路专用线,厂里有汽车6辆,每天货运繁忙。新厂有新气象,产品主要以葡萄酒为主,白酒为辅。厂部设在新建办公大楼里。葡萄酒销量逐年增加,集安葡萄酒在国内已经形成销售网络,特别是在四川省基本上每个县都有集安葡萄酒销售点。工人们正在采摘葡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来的三级批发变成自由买卖。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出现较大的问题,生产的酒少人问津,库存积压,生产停滞,酒厂由此债台高筑,企业濒临破产倒闭。2001年,市委、市政府采取“国退民进”的改革措施。
集安白酒是时代的标签,历史的产物,曾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至今,就是一部企业辉煌发展的创业史。曾几何时,多少人以喝集安白酒引以为豪。那时的集安白酒就是一个品牌的象征。父亲每每和亲朋好友聚餐品尝时赞叹不已,是集安的山泉之水成就了它的甘甜爽口、沁人心脾,是集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历史的奇迹。美哉,集安白酒,芳香四溢,美不胜收;壮哉,集安白酒,声名远扬,谁人不知?
你就讲讲怎么黄的吧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